发布日期:2024-11-04 00:05 点击次数:62
靠得住的网络配资
“中华上下五千年”似乎众所周知,但严格来说,但目前“五千年”历史还是有争议的,理由很简单,缺少文字和实物证据;今天看来,不仅是遥远的夏商两代,即便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也不完整。正是这个原因,每每发现西周或春秋战国古墓,其文物大多被定为国宝级;上世纪五十年代,黄河整修时也曾出现一座春秋大墓,专家还发现了一把“残剑”,却意外被定为国宝级文物,今天想看一眼还要靠“运气”。
1955年的河南三门峡,当时正值“大建设”时期,黄河大坝的整修区域也包括了三门峡一段;说起三门峡,此地不仅风光秀美,而且是古都洛阳和长安之间的交通要道,自然也是一处“兵家必争之地”。理论上,三门峡地下也埋葬着深厚的“文化底蕴”,当时的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成立一支“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”,并在三门峡地域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考古活动;公正的说,考古是一项技术含量高且十分枯燥、累人的工作,以这次考古活动为例,从开始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,结果收获甚微,即便有古墓出现,要不等级不高,要不已被前人“光顾”过。
考古队来到三门峡上村岭湖滨火车站一带,一段久已废弃的古车道下地面发生了塌陷,而且被周围庄稼或荒草等常年掩盖;一般人看到这种情形或许会绕着走,但对考古队来说,越是这样的地方,反而越容易有所“收获”。果不其然,经勘测和试发掘,专家最终确定地下有古墓存在,而且规模不小;简单的说,这次考古发掘收获颇丰,虽然地面塌陷对古墓造成了一定破坏,但考古队还是出土了石戈、青铜器、铜钟、车马器、兵器、玉珏、石壁等文物,其中一组7鼎、6簋、6鬲青铜礼器也说明了古墓年代和墓主人的身份等级。
说到这或许有朋友已经猜到了,鼎、簋、鬲等流行与西周,“周礼”规定:天子用9鼎8簋、诸侯7鼎6簋,以此类推,随等级逐步减少数量;如今出现的7鼎6簋,说明其墓主人应是周代的一方诸侯,同时考古队还发现了一件青铜戈,似乎也证明了这一推断。戈在先秦时代既是武器,同时也是礼器,如今这件青铜戈上还有“虢大子元徒戈”的铭文;当然,这是翻译成今天的文字,专家推测“虢”应为历史上的虢国,“大子”指的应该就是太子,连起来可知,这座古墓应该是“虢国太子墓”。
说到这熟悉历史或喜欢“三十六计”的朋友应该会想到“假道灭虢”这一典故;其实目前的史料对虢国记载并不多,尤为著名的就是“假道灭虢”和“唇亡齿寒”这两个典故了,因此如今发现虢国太子墓,这在考古史上也是一大发现。关于虢国历史,这里简单的说两句,史载虢国曾十分强大,不仅是拱卫周王室的主要力量之一,还是中原诸侯“崇拜”的对象;但随着时代发展,晋国逐渐强盛,于是就有了称霸的想法,但想要吞并相邻的虞、虢两地并不容易,不仅是虢国的强大,虞、虢两国的关系还特别好。
为了逐个击破,晋国先“赠宝”虞国,然后又提出“借道伐虢”的要求。公正的说,当时天下大乱,各诸侯都有称霸的想法,虞、虢两国的友好也仅是表面现象;而且“虞公”又得了好处,自然希望借晋国之手灭掉虢国这一潜在对手。乍一看似乎挺“完美”,却受到了大臣的反对,由此出现了“虞虢相邻,唇亡齿寒”的典故;后面的故事想来也不用多说了,晋国“假道灭虢”转头又消灭了虞国,但这段记载毕竟是后世所写,是否真实还需要实物证据。
虽说专家暂时未发现“假道灭虢”的相关文物,但考古队却发现了一柄“残剑”;初发现时,这把“残剑”插在牛皮鞘内,外露“剑柄”以青田玉石制成,这也证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崇高。令人失望的是,或由于年代久远,这把剑早已断为数节,锈毁程度也很高;实事求是的说,如果是其他文物有这样的锈蚀程度,基本会以“报废”出来,但这把“残剑”的结果却很意外,专家更是表现的如获至宝。原因也不复杂,就因为这把剑的大部分材质是“铁”;说到这或许有朋友要笑了“还以为什么了不起的东西,就一段生锈的铁器,至于让专家如此激动吗?”
当然,如果类似铁器出现在汉代以后的古墓中,专家肯定不会这么激动,但出现在先秦时代,这就显得“稀奇”了;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,汉武帝之前的大部分金属器物都是青铜制成,且不说贵族礼器、用具等,就是以消耗品出现的“冷兵器”也均为青铜材质。追溯汉代历史,北方匈奴猖狂,虽说在今天看来汉朝十分强大,但面对凶悍且以骑马速度为主的匈奴,汉兵仍显力不从心;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武器太重,同时容易磨损和断裂,直到汉武帝时出现“铁制兵器”,虽不能作为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,但“铁器”的历史地位是不用忽视的。
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,冶铁技术还成了“国家机密”,甚至垄断百年之久,这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王朝的强大;当然,或许有朋友会说“铁早在春秋战国就已出现,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大的影响?”这里说明一下,“铁”的确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,但几乎没有实质用途,因为冶铁技艺不够成熟,那就别说制成战场征杀的武器了;发现这把“玉柄铁剑”之前,专家甚至认为铁器的出现时间就是汉武帝时期。而今发现的“玉柄铜芯铁剑”在考古史中意义非凡,如果站在兵器史的角度看,其地位甚至不亚于“河姆渡碗”;它也是迄今唯一一把“公元前九世纪,人工冶铁制成”的器物,因此其才被定为国宝级文物,有人也称之为“中华第一剑”。
“玉柄铁剑”就珍藏在河南博物馆靠得住的网络配资,但由于锈蚀太严重,一般情况不对外展出;因此今天想看一眼“中华第一剑”的真容,或许还是件靠“运气”的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